Le Creuset 在各大百貨公司幾乎都設有專櫃,其外鍋顏色鮮豔,因而吸引年輕主婦們的注意。為何鐵鍋能有鮮豔的顏色呢?主要是因為 LC 鑄鐵鍋在外鍋上了兩層的玻璃琺瑯,琺瑯又稱搪瓷,可帶有各種鮮豔顏色。
將彩色琺瑯燒附於鐵鍋之上,需要相當的技術,也是 LC 的獨特所在:
LC 的歷史有將近百年之久,1925年誕生於法國的 Fresnoy-le-Grand, 1988 年於台灣成立分公司,能夠如此歷久不衰,色彩繽紛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是最主要的因素,在烹調上也有其用心之處:
LC 在視覺上的享受,既可裝飾廚房,又可簡易上桌,是其一大賣點,然也受到同是琺瑯鑄鐵的 Staub 強勢挑戰。
Staub 成立於 1974 年的法國 Alsace,該地區的人喜好直接用一鍋子煮好整頓美食(One-Pot Recipes),因此給了 Staub 創辦人製作「完美鍋具」的靈感,他嘗試將琺瑯與鑄鐵結合,同時注重食物烹調的美味,最終得到許多米其林廚師的認可。
Paul Bocuse 可以說是 Staub 的最佳代言人,他的餐廳連續 50 年榮獲米其林三星,是連續榮獲米其林的最長紀錄,他認為 Staub 的鑄鐵鍋可以做很多法式墩煮料理,而且其品質總是相當地好。
Staub 的特點是鑄鐵鍋蓋上的「集水釘」獨家專利,當使用 Staub 悶煮料理時,集水釘能有效地收集蒸氣水滴,均勻地滴落回烹煮食物的表面,進而提高烹煮效率高達 9 倍!
Staub 和 LC 在內鍋比較不同的點在於,Staub 內鍋都採用黑琺瑯,比較耐刮,也可以用來燒烤食物( LC 有白琺瑯跟黑琺瑯兩種,但白琺瑯較常見些)。
鑄鐵鍋大抵都擁有優異的導熱效果跟保溫性,在 LC 的部分介紹過了,我們這邊就不重複。
相較於前面兩者,以高性價比著稱的 Lodge,其實是一個歷史更悠久的品牌。
Lodge 工廠位於 Pittsburg (匹茲堡) 的南邊小鎮,從 1896 年開始,Joseph Lodge 便與太太一同開啟了鑄鐵事業,早年以手工製作,經濟大蕭條後的 1950 年代開始使用機器自動造模,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,也滿足當時代的大量需求。
時至今日,Lodge 更透過生產線不斷地改良與擴張,使之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提供鑄鐵鍋具給消費者,底下附上 Lodge 生產線影片。
除了價格相較低廉之外,Lodge 的特色在於手柄跟鍋身是一體成型的,因此可以用於爐火,也可以直接進烤箱,功能相對較多,廣受美國居民喜愛。
Lodge 屬於非琺瑯鑄鐵鍋,除了預先烤上的一層油膜之外,鍋麵底下就是鐵,因之要注意鍋面的保養,使用後烘乾再上油是必須的。
有的人說:非琺瑯的鑄鐵鍋會生鏽,是不是生鏽後就不能用了?
其實,即使是生鏽的鑄鐵鍋,也是可以救回來的,影片在 Lodge 官網 裡面也找得到,建議大家可以多去官網了解。(官網也有幾道簡單的食譜可以參考)
台灣品牌的大古鐵器不像前面幾家公司歷史悠遠,卻漸漸在家庭主婦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,主要是在於它比較符合華人的使用習慣,同時也有一個美麗的故事,吸引媒體們報導。
大古鐵器的母公司是般若科技,主要生產商品是水上摩托車的螺旋槳。創辦人林允進先生是個鄉下小孩,從小就立志要做個企業家,高中畢業後至日本留學,學術成果得到重視,也因而得到台灣大學的教職。
林博士在台大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,同時也想著怎麼把研究的東西量產,不料卻引來校方的反對,不希望他研究量產方式,因為怕會有異味。林博士和太太商量之後,毅然選擇離開學校,開拓自己的事業。
30 年過去,般若科技已經是全世界水上摩托車螺旋槳的龍頭,一年出口產值 12 億台幣,不料太太卻遭遇記憶力衰退的問題,細細研究之下才知道是體內含重金屬(汞)成分偏高,當時醫師建議使用鑄鐵鍋,比較沒有重金屬問題。
夫妻二人走訪日本南部鐵器,發現日本都是手工製造,原料來源大部分都是河邊的砂,也沒有檢驗,林博士想想還是不放心,於是發揮所長,用自家醫療等級的陶模技術親手做了第一支鑄鐵壺給太太使用。
為了打造百分百安全食具,大古鐵器從三方面著手:
一、純淨原料:挑選無重金屬污染的鐵礦,從國外產地(南非)運回,以確保鐵礦的品質。
二、絕不塗層:鐵鍋鑄造完成之後,堅持以可食用亞麻仁油開鍋,清水洗後即可下廚。
三、陶模鑄造:採用精煉過潔淨的陶磁為鑄模,鍋身較薄,強度較高。
在鍛造的過程中,大古還會做各項檢驗,確保鐵 95%,碳 3%,矽 2% 的黃金比例,讓鍋身達到理想中的強度。大古鐵鍋的特點是:熱鍋可以水洗,不必擔心鍋子會龜裂的問題,可見其品質甚好,也比較符合華人烹調的方式。
文末附上大古鐵器的草地狀元採訪影片,幫助大家對大古鐵器多些認識。
每家鍋子各有所長,本篇旨在幫助大家認識這些用心的品牌,選擇自己合用的鍋子,如有缺漏或者需要改正的地方,歡迎聯絡品幸福的客服小編改正,感謝您。
訪客留言: